-
鼎城区工业经济逆势增长 招商引资激活发展新动能
2019年,常德市鼎城区以常德高新区为主阵地,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,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5亿元,规模工业总产值305亿元。通过招商引资精准化、对外推介多样化、跟踪服务优质化,该区营造全民招商良好氛围,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 (一)招商引资提质增效,筑牢工业发展根基。鼎城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,围绕主导产业强链补链,构建精准招商工作体系。2019年,常德高新区新签约合同引资262.61亿元,新引进工业项目42个,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4个,项目质量和规模实现双提升。在项目推进方面,该区建立健全项目跟踪服务机制,全年新开工工业项目48个,新投产工业项目35个,其中亿元以上开工项目22个、投产项目14个,形成"签约一批、开工一批、投产一批"的良性循环。通过聚焦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,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、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,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。 (二)优化营商环境,激发企业发展活力。鼎城区持续深化"放管服"改革,全面落实"最多跑一次""一件事一次办"等改革举措,简化审批流程,提高办事效率,为企业发展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。在要素保障方面,该区加强土地、资金、人才等要素统筹,设立5亿元产业发展基金,提供1.33亿元担保资金,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。同时,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,2019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3亿元,政策普惠面达到92%以上。针对民营企业发展需求,常德高新区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10条硬措施,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,从政策扶持、市场开拓、权益保护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,不断增强企业发展信心。 (三)强化创新驱动,赋能产业转型升级。鼎城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,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2.2亿元,较上年实现大幅增长。该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。在人才支撑方面,实施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,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向园区集聚,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。通过强化企业帮扶,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,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。 (四)夯实园区平台,提升承载发展能力。常德高新区作为鼎城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,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优化园区空间布局,提升园区承载能力。2019年,园区不断加强道路、供水、供电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教育、医疗、商业等配套服务,为企业发展和人才集聚创造良好条件。通过推进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,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,吸引更多项目入驻。同时,加强园区管理创新,提升服务效能,打造宜业宜居的产业新城,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坚实平台支撑。 鼎城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,是该区坚持工业强区战略、优化营商环境、强化创新驱动的结果。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投产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,鼎城区工业经济将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2025-07-16
-
【投资鼎城区】2017年常德市鼎城区政府工作报告
2017年2月22日在鼎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鼎城区人民政府区长朱金平 各位代表、同志们: 现在,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 过去四年及2016年工作回顾 四年来,区域实力在加快科学发展中迈上新台阶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三次产业比从23.9∶37.7∶38.4优化为17.5∶32.9∶49.6。经济总量不断壮大。GDP达到280亿元,年均增长8.3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6.7亿元,年均增长13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1亿元,年均增长13.4%。发展质效不断提升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无论工业还是三产,发展效益越来越好。 四年来,城乡面貌在推进协调发展中呈现新气象。城市开发快速推进。拓骨架、推片区、开大盘,江南城区开辟了新天地。地下工程改造,地上“三改四化”,城市品位有了质的提升。“一湖一中心”、“一带一新城”、“一园一枢纽”、“一轴一干线”、“一区一基地”的战略布局,江南成为了一方开发的热土。农村环境大为改善。美丽乡村的推进,乡村旅游的开发,生态文明的创建,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,美化了农村环境和面貌。 四年来,改革开放在谋求创新发展中开创新局面。在改革中见证了鼎城魄力。粮食系统改革、桥南市场改革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改出了新思路、新气象、新活力。在创新中彰显了鼎城智慧。项目“三制联动”、征拆阳光操作、融资平台升级,不仅破解了瓶颈、提高了效能,而且拓展了发展的视野与空间。在探索中丰富了鼎城经验。创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、平安农机县、文化先进县和财政绩效管理、社区侨务工作、安全饮水建设、油茶品牌打造、项目PPP开发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鼎城模式,为跨越前行打下了扎实基础。在实践中塑造了鼎城形象。一块块奖牌、一面面锦旗,一个个国家级的示范点、一场场展示性的现场会,无不证实我们从来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、没有成就不了的事业。 四年来,民生福祉在实现和谐发展中得到新提升。2016年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362元和13125元,分别是2012年的1.4倍和1.6倍,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.6%。平安建设卓有成效,综治民调大幅提升,群众生活更加殷实、更富品质、更有尊严。 各位代表、同志们,已经过去的2016年,是我们积极作为、不断进取的一年。这一年,我们各项工作均位列全市第一方阵,全面绩效综合考核有望全市夺旗,脱贫攻坚评为全省先进,小康建设提前实现并获全省“十快进县”奖,常德高新区已正式获批国家级高新区。 这一年,我们坚持对接从速、开发从快,项目建设实现大突破。“十三五”规划开发重大项目222个,总投资2113亿元;争取上级投资10亿元;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.7亿元,增长19.1%;融资平台落实融资47.5亿元;争取用地指标2900多亩,储备土地500多亩;临江棚改征拆经验全市推广。 这一年,我们坚持总量做大、质量做优,支柱产业取得大发展。城市发展来势猛。阳明湖、临江新区、新城西区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;城市管理荣获全市最佳荣誉;沅江风光带开园迎客,江南画壁启动建设,桥南人防商城投入营运,过江隧道已经开工;商品房销售60.9万m2,创历史新高。工业发展态势稳。建成标准化厂房26万m2,建成了1.5万m2的全市首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大楼;10多家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,科箭机械两项专利填补国内空白;实现工业总产值225.8亿元,增长10.1%;推新工作全市排名第一。农业发展形势好。农业农村工作排名全市第一;森林城市创建评为全省先进;乡村旅游打出品牌;粮油、蔬菜生产分别保持全国大县、重点县位置,生猪、水产养殖位列全省前 十、全国百强;“鼎城茶油”、“河洲甲鱼”等农业品牌影响扩大;“精为天”在新三板成功上市;新建省级美丽乡村1个、市级5个。三产发展气势足。规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18.7亿元,增速全市第一;开发了五金机电城、健康医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;国龙大厦、南城天街等城市综合体建成开市。 这一年,我们坚持和谐共建、成果共享,民本民生得到大改善。社会保障全面覆盖。全区有2个村和9602人脱贫;为7300名五保户统一购买了意外伤害险;新增城镇就业6900人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00人;新增社会保险1.2万人。社会管理不断创新。信访总量下降24%;安全生产、综治工作获全市先进;司法局获全省“六五”普法、司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,我区第六次获得全国人民调解先进单位。社会事业持续发展。全区所有行政村通村公路全部硬化,改造危桥39座;完成了2.3公里的善卷垸东线治理,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;教育荣获全省教育强区称号,江南小学建成使用;市第二工人文化宫、市四医院南院二期、卫星“户户通”工程等民生项目推进顺利;第二届“全运会”成功举办;常德丝弦赴联合国巡演;计生、国土、环保工作推进有力;武装、广电、科技、工商、信息、民宗、气象等工作均有新进步。 这一年,我们坚持政风求实、作风求硬,自身建设得到大提升。自觉接受监督。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,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;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、建议128件,政协委员提案111件,办结率100%,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9.6%。切实强化自律。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,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,全面加强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管,严肃查处了各类违纪违法行为。大力提升效能。全面清理部门审批职能,全力推进重大项目行政审批全程代理,行政审批大幅提速,有效促进了政府依法行政。 各位代表、同志们,过去的工作中,我们真切感受到,我们每一项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,每一个发展难题的成功破解,每一项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,都离不开上级党委、政府与区委的总揽全局和正确领导,离不开人大、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,离不开各单位的主动作为和扎实履责,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开拓进取和奋力拼搏。在此,我代表区人民政府,向各位代表、各位委员,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关心支持鼎城发展的各界人士,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!名词解释 三改四化:路改、水改、棚改和美化、绿化、亮化、数字化。 一湖一中心:按照现代、生态、高端要求建好阳明湖,打造成常德商贸商务金融中心。 一带一新城:建成沅江风光带,建好沅水右岸临江新城。 一园一枢纽:规划建设临空产业园和斗姆湖交通枢纽。 一轴一干线:建成“阳山大道过江隧道阳明大道”的城市道路主轴线,加快建设沅澧快速干线1、4、6号大道。 一区一基地:建成以灌溪工业园为代表的国家级高新区,打造泛湘西北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。 三制联动:推行项目全程代办制、集中审批制、责任追究。 项目PPP开发:政府与企业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,通过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,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。 省“三四五”战略:即三个着力、四大体系、五大基地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;构建科技文化创新体系、现代产业体系、新型城镇体系、综合交通枢纽体系;打造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基地、以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基地、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、以影视出版为重点的文化创意基地、以“锦绣潇湘”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。 市“一三五”战略:即将常德打造为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;迈进高铁时代、大城市时代、千亿产业时代;建设智慧、健康、美丽、现代、幸福常德。 两化:即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。 四讲四比:讲政治、比党性,讲责任、比担当,讲规矩、比作风,讲奉献、比作为。 省“135”工程:即建设100个产业园区、30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、引进5000个创新创业企业。 省“313”工程:即启动30个重大工程,推进1000个重大项目,带动全社会投资3万亿元左右。 市“1115”工程:5年打造三个千亿工程,即将中联重科常德工业走廊打造成千亿走廊,将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千亿园区,将烟草产业发展成千亿产业集群,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15家以上,其中5家过百亿元。 两个500强:世界500强企业和全国500强企业。 互联网+商务模式:指以互联网为媒介,整合传统商业类型,连接各种商业渠道的全新商业运作和组织构架模式。 创客空间:指社区化运营的工作空间,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聚会、社交、展开合作。 三大举措:科学确定审批项目、制定审批流程、界定审批时限。 双十工程:即十大基础民生工程、十大产业项目工程。 一江两岸:沅江穿城而过,两岸协调发展。 一城双心:即未来常德城市新中心,北有白马湖城市中心,南有阳明湖城市中心。 一体三极:即以市城区为主体,向南跨江发展,建设江南-德山新城;向北滨湖发展,建设柳叶湖-北部新城;向西带动桃源县城,建设西部新区。 一壁两园三带:即江南画壁、三桥桥头公园、王家铺公园、桃花源路景观带、阳明湖沿湖景观带、善德路景观带。 阳明湖“913”工程:即建好善池路、永丰路、德安路等9条道路,治理好阳明湖水系,建成广电大厦、阳明湖大厦、海绵城市论坛会展中心。 数字城管:综合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,创建城市管理和市民服务综合指挥系统。 一改二争三创四落实: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;争创全市城市管理考核和控违拆违季度考核的双先进;创建一流的队伍、创建智慧城市、创建美丽新城;落实违法存量建设处置问题、落实推进美丽乡村集镇整洁化工作、落实服务区委、区政府中心工作、落实好重大活动保障任务。 一改两查(察)三治:完成环境监察监测机构管理垂直改革;搞好全区土壤污染普查,做好中央环保督察;抓好大气污染防治,搞好环洞庭湖水环境的专项整治,完成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。 东退西进:工业园区按照“生产向西,生活向东”的发展思路,实行功能分区,渐河以西布局工业项目,渐河以东布局城市设施。 两个全覆盖、五个精准到户:即贫困村驻村、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;社会保障到户、生产发展到户、技能培训到户、教育助学到户、危房改造到户。 “3+X”社会化管理模式:即社区党工委、社区居民理事会、社区公司董事会和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农村管理模式。 四区三园:即产业整合示范区、美丽乡村示范区、鼎城茶油示范区、特色养殖示范区、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、城郊蔬菜示范园、生态康养示范园。 6个千亩示范片:十美堂千亩吊瓜子、千亩白芨、双桥坪千亩菊花、中河口千亩稻虾高效农业、园艺场千亩脐橙、牛鼻滩千亩蔬菜示范片。 五化:即厕所无害化、建房规范化、集镇整洁化、庭院绿色化和垃圾处理市场化。
2025-07-15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